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丨《人世间》BUMI MANUSIA

Bhima、Dzfina 千岛椰风
2024-12-31

BUMI

MANUSIA


    普拉姆迪亚(Pramoedya Ananta Toer)是印尼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印尼的良心”。

他出生于印尼爪哇一个贫寒的家庭,幼年生活的艰苦与身旁人的悲惨遭遇令他萌发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早年更是经历了荷兰殖民统治以及印尼独立后的动荡,这些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维与态度,铺垫了其创作风格。其写作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普拉姆迪亚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创作了大量反映印尼社会现实和历史的作品,以其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对民族独立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而闻名,对印尼文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5年九三零事件后,普拉姆迪亚被流放到布鲁岛(Pulau Buru)囚禁了十四年,1979年获释后又被软禁至1992年,在此期间他创作出了印尼著名的大河小说——“布鲁岛四部曲”(Tetralogi Pulau Buru),即《人世间》(Bumi Manusia)、《万国之子》(Anak Bangsa)、《足迹》(Jejak Langkah)、《玻璃屋》(Rumah Kaca),这些作品不仅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也是对印尼殖民历史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思考。《人世间》作为四部曲之首,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尼受荷兰殖民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爪哇土著女性温托索罗姨娘一家和土著知识分子明克的故事。

温托索罗十四岁被卖给荷兰经理梅莱玛做妾,却凭借坚韧的性格和努力,成为逸乐农场的实际掌权人,并育有一子罗伯特和一女安娜丽丝。安娜丽丝温柔善良,认同土著身份;罗伯特则崇洋媚外,甚至谋害妹妹。而明克,是土著贵族家庭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是当时泗水唯一能进入荷兰人开办的高级中学的土著学生。明克与安娜丽丝相识相爱,得到温托索罗的支持,却遭到梅莱玛和罗伯特的强烈反对。一日,梅莱玛的合法儿子毛里茨闯入家中,痛斥其抛妻弃子后离去。梅莱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妓院。荷兰法庭企图将梅莱玛的死嫁祸于明克和温托索罗,但因证据不足而失败。后来明克与安娜丽丝通过伊斯兰仪式结婚,然而,毛里茨却以法律手段夺走安娜丽丝抚养权,并否定二人婚姻。明克和温托索罗为维护自身权益奋起反抗,引发社会震动,最终被殖民当局镇压,安娜丽丝被遣送回荷兰。






Bhima:

纵观整个故事,温托索罗姨娘家庭的故事是荷兰殖民统治下印尼社会现实的缩影。赫曼·梅莱玛与其原本的儿子毛里茨代表着荷兰殖民者,儿子罗伯特代表着向往欧洲文明的印欧混血儿,而温托索罗姨娘、女儿安娜丽丝与明克则代表着备受迫害的土著人。梅莱玛与罗伯特仅因为明克是土著人,而断然反对他与安娜丽丝的婚姻;法院将梅莱玛之死故意栽赃于明克与温托索罗姨娘,提出无理由的控告,企图将一切罪过强加于土著人;梅莱玛原本的儿子毛里茨仅通过白人法律,就将温托索罗姨娘与明克付诸心血的努力毁于一旦,夺走了明克的妻子安娜丽丝与温托索罗姨娘的“逸乐农场”,这些赤裸裸的打压与蛮横无理的侵犯无不揭露了殖民者潜藏在文明身份下野蛮的真面目。

明克与温托索罗姨娘两位角色象征着当时印尼的新兴知识分子与进步思想分子,明克虽时常羡慕西方先进的文明,但从不乏对土著民族的同情和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温托索罗姨娘虽自幼被卖入梅莱玛手下,却从未放弃过内心顽强的反抗意识与自强不息的进步思想,二者共同努力,坚决斗争,抵抗来自荷兰殖民政府的欺压,呼吁民众,掀起民族团结与反抗的革命思想,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绘精准展现了彼时印度尼西亚在饱受压迫苦难,历经外来文化影响与内在独立意识萌芽后,其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反抗意识的兴起。而正是这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后来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奠定了坚不可撼的基础,让印度尼西亚得以从几百年以来的殖民枷锁中挣脱而出。

作者对文中角色特性与情节叙述把控得当,以小见大,通过几位家庭成员的纠纷与矛盾,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殖民地上发生的欺压掠夺与斗争反抗的图景,贯穿于整个故事的这番巧妙手法,便是我对作者普拉姆迪亚与这部作品最为惊叹与敬佩的地方。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普拉姆迪亚心怀坚定抱负,将民族主义情怀铭刻于心,颠沛流离的创作生涯从未打压他的表达欲望,于布鲁岛流放期间他仍坚持创作,令内心最深刻的声音付诸文字,这种精神更为令人赞叹。

而整篇故事最打动我的地方莫过于结尾部分,温托索罗姨娘与明克为自身与民族的尊严坚决抗争,始终不屈不挠,勇敢反抗荷兰殖民政府的压迫与掠夺。尽管最终未能战胜殖民政府的强大权威,以失败告结并遭到软禁,但其内心从未向强权与残暴卑躬屈膝,以坚毅的态度面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作出了最为体面的反抗。”一方面,这让我体会到了革命斗争的困苦与艰辛。两位角色的顽强抵抗,体现的正是土著民族在殖民主义者大肆摧残下浴血奋战,誓死捍卫祖国的壮烈情景。面对强大先进的势力,实力尚弱的自我难以与之匹敌,因而在抗争过程中,土著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印尼所遭受的摧残与折磨,历经的苦痛与牺牲难以想象,人民为自由独立而走过的艰辛路途难以衡量。

即便如此,在另一方面,正如书中的明克与温托索罗姨娘两位角色,面对强权霸凌,印尼人民也从未屈服,并将更为坚定地反抗,为独立而战。自民族意识的觉醒,到人民对民族独立的追求,一代代人前赴后继,以身躯与精神铺筑革命之路,最终得以在历史的见证下逃离殖民统治与侵略战争的阴影,赢来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作为倍受侵略与残害,渴望独立与和平的民族,面对着难以战胜的敌人,人民所走过的革命之路从未平坦,一路上坎坷密布,甚至血流成河。但再大的困难与伤痛也从未熄灭人民心中的火苗,民族独立,和平发展本是世界的愿望,一代代浴血奋斗的人民不惧牺牲,只为争取独立自由的明天。纵使路途遥远艰辛,抑或希望渺茫,但人们总会一次次为了心之所向的和平未来而踏上这条荆棘之路,奋斗出人类共同前进的世界。

Dzafina:

《人世间》并非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以爱情悲剧为载体,深刻展现了一场在殖民阴影下为匡扶公正、捍卫尊严的斗争。普拉姆迪亚笔下的印尼,尚在殖民主义铁蹄下喘息,身处其间,温托索罗姨娘和明克决然向不公发起挑战。他们的抗争,并非刀枪剑戟的正面冲突,而是对殖民压迫的无声反抗,以作对自身乃至民族尊严的守护,这成为了印尼民族主义觉醒的缩影。整篇小说透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剖析,将殖民主义的残酷、抗争的艰辛以及民族主义的勃兴,完美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首先,这本小说鲜明地再现了荷兰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实施的违背人道的殖民主义行为。在欧洲人眼里,土著民族被蔑视作低等人、物品,以至于他们可以肆意对待后者。这通过学校老师、同学以及梅莱玛先生对明克的歧视态度乃至刻薄侮辱即可窥见一斑。明克身为贵族尚倍受屈辱,其他普通人呢?殖民者所作并不只是掠夺本土民族的土地与财富,更践踏了土著人民基本人权。在书中,温托索罗姨娘是困囿于压迫下女性抗争依旧不息的象征。身为土著女性,她无疑背负双重压迫:男性之于女性、殖民者之于被殖民者。可她不曾因此屈膝,从普通乡村女孩被亲父卖作受人唾弃的白人小妾,再到通晓西方知识、可独立运营偌大“逸乐庄园”,温托索罗姨娘展示出女性非凡的勇气与坚韧。然而,在最后一场法庭判决中,顽强如她也“毫无还手之力”。温托索罗甚至无法捍卫对亲身女儿的抚养权,只因她不过是梅莱玛婚外的土著小妾,因此,她也留不下待如亲子的“逸乐农场”,尽管这企业是其呕心沥血、亲自发展壮大。同样地,明克在判决中失去妻子,因为荷兰法律下他们通过伊斯兰婚礼的结合被视作无效。这一切悲剧不过源于他们的身份。他们是土著,是被殖民者,因而其利益乃至维护至亲挚爱的权利都可被随意夺去。本土法律法规被白人掌握手中,白人即为天,手掌翻覆,随心所欲。

如上述所言,在荷兰殖民时期,印尼本土族群深受欺压。而这正激发了温托索罗姨娘以及明克对白人的反抗意识。他们以各种方式反击迎面而来的侮辱与压迫,直到最后走向最高审判。尽管从一开始二人就已预见注定的败局,他们不知如何应对白人法庭、不知要对抗的具体目标是谁,也不知可以依靠什么工具、采取什么举措,然而,带着这一切“能”与“无能”,温托索罗姨娘与明克从始至终不曾退却,固执为捍卫公正与尊严而斗争。同时,作者并不只塑造了温托索罗姨娘和明克两位主人公,还有无数印尼土著同胞。书中写道,受明克为抗法庭所写文章感召,众多本土人民或出于同情或出于宗教因素共同声讨殖民阶层,后更有部分人自发包围温托索罗姨娘家以阻拦荷兰军警带离安娜丽丝。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渐展其形。初始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采取的反抗早已超脱个人行为,而刺激汇聚成印尼本土民族对殖民压迫的群体性抗争。他们开始站起来,挺身对抗不公平的殖民体系,为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而奋斗。而这种崛起依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使用思想与知识——身份认同和民族意识在无形中萌芽。不止于此事件,《人世间》一书中亦描写了另一桩土著族群的英勇抗争,即亚齐战争。虽明知必败无疑,但怀揣民族意识驱动下“誓驱外敌”的勇气,亚齐人民宁持竹矛对抗欧洲军队的枪炮,以血泪刻下印尼独立史上惨烈一笔。

最终,无论是亚齐战争还是温托索罗姨娘和明克在土著族群帮助下的抗争都失败了,他们在殖民阶层践踏下一败涂地。但正如姨娘所说:“我们已经反抗过了,孩子,用尽全力、体体面面地反抗过了。”他们是印尼民族的缩影,一代又一代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掠夺压迫印尼长达三百余年的庞然殖民体系悍然发出挑战。在这压迫与不屈反抗中,印尼民族渐趋觉醒,并将一步一步向着独立与尊严艰行而去。



文案丨范仪 聂政昕

审核丨张榕老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千岛椰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